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鲁班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于10月25日成功组织2025级智能建造专业学生认识实习活动,先后走进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山码头及南京长江大桥,开展了一场跨越百年的“工程智慧巡礼”。从现代工业智能的前沿阵地到承载城市记忆的历史地标,学子们在古今工程技术的碰撞中深化专业认知,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明晰职业方向。
师生们抵达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后,在企业接待人员的引导下,首先参观了埃斯顿智能制造展示中心。展厅内,工业机器人、智能控制系统、数字化生产装备等核心产品整齐陈列,一系列前沿技术与应用场景让同学们目不暇接。技术工程师结合实物,详细讲解了产品的研发理念、核心技术优势及在建筑建造、电子加工、物流仓储等领域的实际应用,生动诠释了“自动化赋能产业升级”的企业使命。同学们认真聆听、仔细记录,并不时围绕产品研发、产品性能等问题与工程师深入交流,现场学习氛围浓厚。随后,师生们走进埃斯顿数字化生产车间。车间内,机械臂高速运转,全流程智能化、信息化的生产模式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现代制造业的高效与精准。在生产一线,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工业机器人的组装、调试过程,了解了产品质量检测的严格标准。

智能建造学生参观埃斯顿公司展厅和车间
循着长江岸线的历史脉络,学子们来到承载着南京跨江记忆的中山码头。这座始建于 1925 年的百年码头,既是连接沪宁铁路与津浦铁路的交通枢纽,也是见证 “渡江第一船” 登陆的红色地标。2014年改造后的中山码头既保留了民国建筑风貌,又融入了现代便民设施,这种 “修旧如旧、功能升级” 的理念,与智能建造中 “绿色低碳、文脉延续” 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。

智能建造学生参观中山码头建筑
此次参观的压轴站,是被誉为 “争气桥” 的南京长江大桥。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公铁两用桥,这座 1968 年通车的世纪工程,至今仍在全国铁路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如今,经过 2016 年全封闭大修后,大桥换上了更坚固的钢桥面板与高弹改性沥青路面,桥墩防撞能力提升 30%,成为 “老桥智能化升级” 的典范。站在大桥下玻璃栈桥上,眺望长江天堑变通途的壮阔景象,学子们被老一辈工程师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,更认识到智能建造不仅要追求技术创新,更要传承这种攻坚克难的工程魂。
